top of page
cuban crisis pic copy2 copy.p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nd Its Dirty Secrets

corssed.png

古巴飛彈危機裡的貓膩—

淺談赫魯雪夫執政時期蘇共領導階層的矛盾與鬥爭

回上頁 | 回企劃 

四、回顧毀掉一切如意算盤的兩次U-2事件

U-2事件是更深入了解蘇聯給古巴的真假軍武之謎的關鍵,艾森豪與赫魯雪夫的友好如何神秘地破滅,又有誰準確地抓住「人禍」製造了從中作梗的機會U-2是美國偵察飛機型號的名字。美蘇關係的惡化並非蘇聯這方面先著手動作,而是美方的U-2軍機出了紕漏。因此美蘇關係危機的起始點不能硬說是美國或蘇聯哪方的錯,只能以不幸來形容。

U-2事件有兩起。首先是1960年,美國飛行員Gary Powers深入蘇聯領地,進入高加索山區,被蘇聯防空飛彈擊中。

美國方面剛開始以為蓋瑞死了,對外宣稱這只是一架氣象偵測飛機,希望輿論聲浪與緊張關係不要惡化。實情卻是蓋瑞墜毀後被蘇軍所俘,直接戳破美國官方說法的假象,讓赫魯雪夫與艾森豪要在巴黎進行的和談無疾而終。然而蓋瑞罕見地並沒有被直接處死,而是在公開審判之後,於柏林與FBI抓到的KGB間諜進行人質交換。

這次的U-2事件,赫魯雪夫公開審判飛行員的舉動,沒有留多少餘地給老友艾森豪。尼奇如此義憤填膺的理由,是因為1958年,朱可夫下台以後,他必須獨力面對不斷擴張軍工複合體的紅軍勢力,在險惡的政治局內不斷地與紅軍爭奪維持和平的政治籌碼。然而赫魯雪夫的努力,因為第一次U-2事件以非常難堪的方式毀於一旦。

根據CIA凱薩報告中的Khrushchev on Nuclear Strategy,赫魯雪夫極力說服紅軍不要將經費花在核子武器上的說詞,主要有兩點:一、核武爆發,將會導致雙方國家人民與財產嚴重的損害。二、艾森豪並沒有動武的想法,因此全面大戰發生的機率很小,只會藉著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意外觸發,「比方說突然有瘋狂的美國飛行員入侵蘇聯領土」。

赫魯雪夫才剛剛說不可能,然後就發生了,天底下最打臉之事莫過於此。緊接著可想而知的是,底下一票紅軍通通都在暴動,催促赫魯雪夫立刻發動戰爭。

如果艾森豪承認美國欠赫魯雪夫一個道歉,尼奇在紅軍面前可能還抬得起頭來,將眾怒圓掉;然而艾森豪這方面也不好受。U-2偵察機的任務發派是在獨立行動的CIA,不是在美國空軍,因此美國總統雖然無辜,但也不能直白地告訴大家「他沒有辦法控制CIA」。事實上,艾森豪也以「恐怕破壞信任」為由付諸行動,不斷刪減U-2偵察機的任務申請,然後他跟赫魯雪夫談好,接下來也不用再配置這種任務。才說完就出事了。國內聲浪令他進退不得,此事甚至導致了艾森豪的下台。

第二起U-2事件正發生在飛彈危機的最高峰,1962年10月27日當天,因為美蘇雙方軍事衝突不斷擦槍走火,但赫魯雪夫面對甘迺迪,一方面希望嚇退他,二方面不想讓衝突擴大,因此他要求蘇聯的防空飛彈和戰鬥機至少不要對美國主動出手,結果當日美國U-2偵察機被古巴的蘇聯SA-2防空飛彈擊毀,駕駛Rudolf Anderson當場死亡。

接任朱可夫國防部長位置的馬利諾夫斯基,對此只是涼涼地說:「因為古巴離莫斯科太遠了,所以來不及收到命令阿。」可是推動要在古巴設置中程飛彈的不是赫魯雪夫,正是這傢伙自己。在第一次U-2事件之後紅軍之於總書記變得有多失控,可見一斑。

  

  

五、危機當下,兩邊領導人的心態分析

赫魯雪夫以為甘迺迪年輕,容易嚇唬,可以用嚇的達成目的。但是對蘇共而言最爛的情況是美國不管三七二十一將矛頭指向蘇聯,而卡斯楚依然爽沒事地坐在古巴領導人的位置上。結果最爛的事情果然發生了。甘迺迪是被唬住,亟欲跟蘇聯達成外交上的和解,但美國的軍方某種程度也被唬住,所以決心以武力解決問題。

在情勢最緊張的72小時內,美國在陸面、海上、空中集結了百萬軍力,轟炸機670架帶了核彈頭1634顆,大力神和宇宙神的洲際導彈也就定位準備發射,2000架戰鬥機帶了2858件核武器,三艘航母戰鬥群壓在豬鑼灣,同時致電要求英國的北極星和三叉戟配合行動,攻打蘇聯。

假戲成真,這時候要赫魯雪夫跳出來說:「真抱歉,我們給古巴的飛彈都是假的,就算有飛彈也真的不是我的主意,我不知道國防部背著我幹什麼,不要火氣這麼大」,是不可能的。艾森豪遭遇的窘境可說是在尼奇身上完全歷史重演了。

 

此外,尼奇為了宣揚國威,經常吹牛;他不能,也不願意將蘇聯的國力戳破,那將引發的骨牌效應可能不是尼奇自己下臺或者被槍斃就解決得了的--況且在時常陽奉陰違的紅軍小人層層包圍下,赫魯雪夫對蘇聯軍力及部屬的了解實不實在,是個非常大的問題。赫魯雪夫願意與甘迺迪在檯面下退讓和解,化一場大戰於不了了之,這的確需要稱讚雙方的勇氣,特別是當我們思考到蘇聯領導在這一部棋局裡扮演棋局裡的複雜性和政治風險性,就更能想像赫魯雪夫的當時作這個決定的勇氣。


回顧這段美蘇應對進退的過程。1961年甘迺迪上台,讓赫魯雪夫在艾森豪身上曾經擁有的政治與談判資本,在第一次U-2事件後已告蕩然無存;而甘迺迪對政府與軍方之間的角力、合作與矛盾,不如軍方出身、還被CIA弄得進退兩難的艾森豪了解,如果是艾森豪,也許很容易看出卡斯楚這個人的問題。至少CIA策動的豬羅灣事件就是對應卡斯楚問題的一種方式——很不光明,卻也是種辦法。

 

很顯然甘迺迪搞不清楚真正的難搞物是卡斯楚,中計之餘,把矛頭指向蘇聯,在此同時卡斯楚依然爽爽沒事。甘迺迪與這位蘇聯領導的關係相當陌生,更無從了解赫魯雪夫對內遭遇紅軍包圍的苦處,以及他對外只要覺得孤立或沒有安全感,就會虛張聲勢以壯其膽的個性,在腦中把蘇聯的危險性誇張化。追根究底美蘇關係的緊張,常常源自於雙方的認知誤解。 


甘迺迪身邊的軍方分析師Daniel Ellsberg,在《The Doomsday Machine: Confessions of a Nuclear War Planner》中坦承,當時美方不知道,或者美軍鷹派沒有清楚呈現的事實有兩項:一、卡斯楚將飛入古巴的美軍偵察機打下來,直接違反赫魯雪夫個人的命令。二、蘇聯飛彈擊落美國U-2偵察機,引發的前後兩次U-2事件,也都違反赫魯雪夫的命令。 


但不管赫魯雪夫自己的意願如何,蘇聯的確有為數不少貨真價實的軍武流向古巴,並且也確有蘇聯船艦挑釁造成威脅;捅出第二次U-2事件樓子的中程飛彈即是一例,這些是怎麼回事?如果尼奇完全沒有意願打下美方軍機,而馬利諾夫斯基又大打迷糊仗不肯承認,那麼是誰下令開的火?此時吾人應當一同審視一下1957年的朱可夫事件,當時將朱可夫將軍從尼奇身邊拔除的黨政軍小人集團,以及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Malinovsky),是何方神聖。

六、透視朱可夫事件背後的利益衝突

 
1957年蘇聯軍方勢力趁時任國防部長朱可夫出訪南斯拉夫期間,挾赫魯雪夫以強迫朱可夫下台;當時朱可夫將軍不僅從政府中遭逼退,甚至差點被打為國家叛徒,朱可夫一直是赫魯雪夫重要的政治資源,也是聯繫赫魯雪夫與紅軍的橋樑,這名在二戰赫赫有名的戰爭英雄,提供了豐沛的政治資本協助赫魯雪夫,其重要性並不僅僅在肅清貝利亞事件。聲望極高的朱可夫一夕下台並非軍事武力叛變,而是蘇聯中央的政治事變,顯然這個政治變局中,不僅是砍斷了赫魯雪夫倚賴的大將,更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意味在。

美國東歐與斯拉夫近代史教授 Peter Waldron在其著作《Soviet Union》觀察到,軍方集團試著隱性地、緩慢地將赫魯雪夫引導至死地之中,在政治局中舉手一致支持赫魯雪夫許多自砸痛腳的政策,「使他顯得像是個獨裁者,史達林二號,進而腐蝕他原本的支持基礎,也就是心向改革的勢力」。這也是為什麼這群軍方小人不會正面批評赫魯雪夫--批評自己也舉手通過的愚昧政策,並沒有政治好處--反而顯得他們好似總是在吹捧尼奇,「赫魯雪夫自己也在塑造個人崇拜」似的。 

無怪乎,CIA凱薩報告評估「朱可夫事件,是反對總書記的勢力,為了拔除赫魯雪夫身邊的重要支柱而發動的。」而CIA不解的點也是:「為何這批軍方的勢力『又好像強力支持著赫魯雪夫』?」經由Peter Waldron的分析,我們可以獲得合理的解釋:政府上下舉著赫魯雪夫大旗造亂的軍方人士,與政治局的決策完全密不可分了。而這派紅軍勢力,與過去的朱可夫或與美關係密切的米高揚都相當不同,蘇聯的軍人集團一邊對內對外浮報蘇聯武力,一邊口徑一致向外敵視美國;如果鬧出了戰爭罪,鍋就推給赫魯雪夫總書記去揹。 

觀察軍方自1957年後掌握政府之深造成政治局內亂象有三:

 

1.只要遇到政治問題,尤其是軍事預算如何分配時,大家就把二戰時誰的戰功比較大拿出來炒冷飯。

2.日後軍方集團出身的布里茲涅夫,得以推翻赫魯雪夫自立,以濫發軍事勳章安定政府官員人心;雖然根據赫魯雪夫底下的KGB局長賽米加尼的說法:布里茲涅夫對直接殺掉尼奇了事更有興趣。

3.朱可夫事件開了先例,其後蘇共內部的開會紀錄也受恐遭竄改、偽證充斥;紅軍想表達的事,在會議紀錄中有系統性地被塞到赫魯雪夫或蘇斯洛夫嘴裡,或者紅軍根本不將真實的訊息呈現給總書記。

 

第三點可以從耐人尋味的跡象中被察覺:朱可夫事件發生時,蘇斯洛夫的態度異樣地在史家眼中呈現極大的分歧;有此一說,蘇斯洛夫樂於擁抱逼退朱可夫這個點子;又有另一說,蘇斯洛夫雖然認可朱可夫應該收斂,事情發展的方向卻是紅軍集團逼他的。此外朱可夫審判過程中「號稱」是尼奇發言的會議記錄,也太有邏輯且內容太執著二戰戰功,更像是出自布里茲涅夫的手筆。 

我們看到以馬利諾夫斯基為首的蘇聯軍方與赫魯雪夫存在政治鬥爭。對意欲孤立總書記的敵對勢力來說,既然赫魯雪夫與艾森豪結盟獲得政治資本,心態仇美的紅軍勢力跑去與卡斯楚結盟,是一舉數得的。

Aleksandr Fursenko所著的《Khrushchev's Cold War, the Inside Story of an American Adversary》中描述,直到1961年九月,蘇聯方面對卡斯楚獅子大開口要求三架砲台表示否定與遲疑,直到1962年四月才將一組防空砲台運至古巴。卡斯楚聞到赫魯雪夫的真實心態,因此他在向蘇共求討一萬人部隊的時候,非常小心不要讓他真正的意圖漏餡:就是美國對古巴的任何行動,應該要被莫斯科方解讀為對蘇聯的攻擊。蘇共方面並沒有上當,只肯派出三千人。然而,毫無預警地,蘇共對卡斯楚佛心發作,將具有核武力的彈道飛彈運至古巴。 

卡斯楚當然喜不自勝,1962年五月時,蘇共代表團訪古巴,卡斯楚非常精明地看穿給予武器的主事者並不是主席團代表Sharaf Rashidov,而是隨行的紅軍元帥Sergei Biryuzov。 

至此,蘇聯這方促成古巴飛彈危機的真兇,已不言而喻。 

蘇聯紅軍派系利用卡斯楚邊緣化赫魯雪夫的手段,以及美國軍方、外交系統、白宮與國會之間的萬年矛盾,使得旁人霧裡看花,就連掌權的當事人想要從對方那兒找到正確的人談話,恐怕都不可得;即使談到話了,稍微說岔一句,被拐個回馬槍,全天下人看見,收都收不回來,就像柯西金跟中共談判的時候,只有被毛澤東壓在地上打的份。

 

 


七、小結 


政治很麻煩,但是罵政治與給檯面人物貼好人壞人標籤,卻非常簡單;真正的好人與壞人,卻又不是那麼容易被辨認。 

1963 年賽米加尼寫給赫魯雪夫關於朱可夫退休後動向的報告,是對朱可夫將軍的行蹤調查,原始檔案顯示赫魯雪夫還在台上時的KGB,對朱可夫是冷靜中立、無迫害的,並沒有威嚇的意味。古巴飛彈危機落幕半年過後,KGB對朱可夫的觀察報告中,朱可夫針對政治局內軍方人士嚴厲批評,尤其是新國防部長Malinovsky元帥,說此人非常狡猾——尼奇身邊的政客為了私慾,將「願意為總書記效勞」掛在嘴邊,實際上陽奉陰違,成天爭執對抗德國時誰的戰功大,刻意抹消盟國和美國援助帶來的貢獻,反咬美國一口的行徑非常可恥。 


朱可夫對小人集團極度微辭,卻對尼奇沒有一分埋怨,比較像輕輕地彈他一下額頭,說:

 

你看看你。
小傻瓜,被利用了,快醒醒。 

在Geoffrey Robert's的《Stalin's General》一書中有一段插曲——朱可夫批評時政,反而將布里茲涅夫被逼出籠;他親自出面警告朱可夫,他若不收斂言論,將會被開除黨籍、鋃鐺入獄,朱可夫不客氣地將1957年不公平的審判拿出來,把布里茲涅夫噴得不是人。 


與朱可夫相比,紅軍的其他小人就像一群狗,知道狼即使落難了還是狼,只敢隔條水溝,成群結隊對著人家亂吠;等到連赫魯雪夫都被他們逼走了,看看風向對了,就想把人家回收回來,為自己的光榮抬轎。 


真相不是時間的女兒,真相生自純真的心,所以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看得見它。

其他內文未提及之重要參考資料:

David Rivera,《Final Warning》 Chapter 7., the Communist Agenda

毛澤東連哄帶嚇要赫魯雪夫助造核武 / 文章

史達林與特洛斯基之爭始末 / 影片

卡斯楚的政治理念與波哥大暴動對他的影響 / 文章

Hurbert Matthews  / Wikipedia

卡斯楚傳記家Jule DuBois / 書目
美政府拉丁美洲觀察家Roy Rubottom / Wikipedia

CIA凱薩報告:朱可夫事件 / 文件

CIA報告,《Khrushchev's Role in the Current Controversy Over Soviet Defense Policy》 按:遇到政治與資源分配問題,紅軍就開始炒戰功冷飯的習性從本文件可見一斑。

Mark Kramer, 《Declassified materials from CPSU Central Committee plenums》

CIA報告,《Khrushchev on Nuclear Strategy

​按:赫魯雪夫在朱可夫事件中發言的部分,說話方式可疑,可見此截圖。此外,Otto Chaney的《朱可夫傳》時常間接透過軍方人士,例如Pavlenko中將,引述赫魯雪夫的話,並且不假思索當作是真實的;這些話官腔很重,與其他國家媒體直接記錄到的尼奇的說話方式差異很大。這是不少傳記書沒有妥善處理的問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