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их история в истории

IN HISTORY

IN THE BEGINNING

  赫魯雪夫,朱可夫叫他尼奇。史達林活著的時候是可愛的憂鬱小生,後來變得圓圓胖胖的,但不減將軍對他的喜愛。

  朱可夫是性格剛正、正直不阿的二戰英雄中,非常幸運地並沒有被史達林清洗掉的將領。史達林多疑且極端猜忌紅軍,並且他到後期仍無法料想與德軍對戰
 (註1.),對指揮官們視之不甚惜,導致壓制將領與大清洗變成了他的獨裁者招牌。

  朱可夫在戰爭正式爆發前的烏克蘭與赫魯雪夫相遇,當時的尼奇被卡岡諾維奇安排為烏克蘭第一書記,兩人一見如故,迅速交好。戰爭爆發時,赫魯雪夫任瓦圖亭將軍的副官
 (註2.)。雖說是副官,其實尼奇是政戰委員,幾乎沒有指揮的能力,充其量是當史達林找麻煩時的中間人。結果史達林沒找到將領們的麻煩,赫魯雪夫有兩次差點被洗掉,都被朱可夫所救 (註3.)

  戰爭爆發的第一時間,史達林沒有聽朱可夫的建議立刻對納粹發起攻擊,對德國毫無防備,吃了大虧,烏克蘭被包圍;原本朱可夫建議放棄烏克蘭,但史達林不管他,赫魯雪夫又苦苦哀求,朱可夫與瓦圖亭一行人只好繼續苦撐烏克蘭。而後瓦圖亭戰死,由朱可夫直接接任瓦圖亭的位置,赫魯雪夫待在他身邊
 (註4.)

  接著德軍馬上往史達林格勒進攻。朱可夫帶著尼奇一路趕回史達林格勒救火
 (註5.)。參與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成了赫魯雪夫最驕傲的事情 (註6.)

  二戰勝利時,出乎眾人意外,由朱可夫在白馬上代表蘇聯接受德國的投降
 (.),這麼一來元帥的形象與人氣大為提升,招來史達林嫉妒,將朱可夫從東德貶守到烏拉山裡。眼看朱可夫的軍旅生涯著就要被困在山中,幸好史達林突然暴斃,赫魯雪夫趁著混亂將朱可夫從深山裡頭找回莫斯科 (註7.),兩人一起對付殺人如麻的集中營頭子貝利亞。

 

  由於行動太成功了,代任總書記馬林科夫將位子讓給赫魯雪夫。這段歷史大致上就是電影的主軸。

 

AFTERWARD...

  史達林死後到朱可夫出動坦克鎮住反赫魯雪夫的黨大老,這幾年這是兩人在一起的黃金時代。赫魯雪夫將克里米亞劃分給烏克蘭;此舉跌破大家眼鏡,因為重要的黑海艦隊位於克里米亞、此舉沒有行政意義,也沒有外交好處,赫魯雪夫自己甚至不來自烏克蘭,這裡頂多就是他與朱可夫兩人初識的地方。當時的移交紀念海報上甚至寫著,「永遠在一起」 (註8.)

   由於紅軍已經沒有納粹可以打了,赫魯雪夫開始裁撤軍方冗員。他與朱可夫兩人聯手裁員老化的將領,進行整體現代化
 (註9.)。朱可夫在外交舞台與真理報上的曝光度也極高 (註10.),赫魯雪夫十分享受與西方交流時,有一位與美國總統艾森豪交好的二戰英雄跟在身邊 (註11.);也時常讓朱可夫以元首的規格出訪 (註12.)

  如此極端大小眼的舉動令遭到改革衝擊的紅軍嚴重不滿,莫洛托夫等元老被鎮壓的方式則令黨一直不滿。朱可夫失去了重要的軍方支持,赫魯雪夫自己的支持者們也並無真心。後來,趁著朱可夫參訪南斯拉夫,黨與軍發動倒朱可夫的攻勢,罪名是「攬權坐大、意圖造反」;平時總書記的愛寵,竟成了緊要關頭的毒藥。

 

  根據CIA凱薩報告,實情是軍方挾持赫魯雪夫,並且將朱可夫逼退。於是元帥一夕之間失去一切,而赫魯雪夫自己成為軍工複合體的傀儡領導,眼看著軍方天天抹黑朱可夫,卻無抵抗之力。

  但是包括維基百科在內,所有主流傳記書,都認為是赫魯雪夫嫉妒憎恨朱可夫的實力,才如此幹下如此忘恩負義的大事。

  這種說法有兩個問題:
  一、朱可夫老早沒有軍方為後盾了,他與赫魯雪夫唯一的後盾只有彼此而已。
  二、俄羅斯本身大宗的政治傳記家是Simonov與Karpov
 (註13.);幾乎所有市面上的傳記資料都是從這兩人身上出來。但是Simonov是俄國官媒《真理報》的戰事記者,而Karpov是陸軍退役校級軍官。這兩人不可能承認軍方幹的好事,於是真相永遠埋沒。

 

bottom of page